时间: 2024-08-14 05:31:45 | 作者: 产品中心
美国记者的语气中尽显讥讽,周总理却像才发现一样,语气平常的说了一句“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非要送给我,我这才留下”。
一语双关堵住了美国记者想要接着造次的嘴,但战场在新中国面前讨不来好处的美国,在外交的往来中,却没少给人使绊子。
曾经有一则消息,说周总理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用丢掉手帕的方式教训了狂妄的美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周总理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温文尔雅、谦和可亲的样子,即便在激烈的外交争论中,也能表现得有礼有节。然而在一则报道中,周总理却罕见地表现出了愤怒,并且强硬地回应了美国方面的失礼行为。
这则报道说,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总理为代表的外交团出席了这一次会议。原本是各个国家之间促进友好、展现善意、解决国家之间争议的大会,却成为了一些别有用心国家的“战场”和“做秀场”,美国就是这里面的代表。
就在一年之前,美国带着所谓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刚刚被中国志愿军狠狠教训了一番,尝到了自二战以来少见的惨败,同时也让美国一度不可一世的傲气和地位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美国因此和新中国“杠上”,无论是在国际政治上还是在上,都频频与中国作对,但凡有机会,总要用退守台湾岛上的蒋介石恶心中国一番。
可不管美国承认与否,新中国都已经在1949年的10月1日宣告成立,朝鲜战场上亮明的铁拳,也在这次的谈判中赋予了新中国本钱。
尽管如此,中国的代表在周总理的带领下依然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外交作风的同时,表达着对其他几个国家代表的善意。当周总理正在和其他几个国家的代表握手时,一位参会的美国记者也和周总理握了手。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名美国记者竟然在握手之后拿出了一块手帕,一面用力的擦手一面还面露厌恶的喃喃自语“竟然和这样好战的国家代表握手了”。
当时周围的人们都看到了这个人的动作,脸上的表情也都阴晴不定,有人为这样的行为感到迷惑,也有人幸灾乐祸地在看着这场闹剧。
周总理听到也看到了这个人的“丑剧”,并没过多表示,直接从大衣口袋中掏出了手帕也擦起了手,转身走向会场路过一个垃圾桶时直接把手帕扔到了垃圾桶里,说了一句“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周总理用这样的行动,表明了对无礼者的回应。当场观望者中有人呆若木鸡,也有人惊叹周总理态度的坚决。
美国记者愣在原地,但面子被拂掉垃圾桶的,不只是一条手帕,还有时任国务卿的杜勒斯。
是他在参加会议之前对随行人员下令“不许与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就连杜勒斯本人也没有和周总理按照外交礼仪握手,所以当大会结束之后就有了“杜勒斯不与周恩来握手”和“杜勒斯用手帕擦手”的“小道消息”。
然而并非所有的美国代表都像杜勒斯那样“食古不化”,当时的美国代表团副团长,也是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将军,对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十分肯定,也是美国国内支持亲近中国的官员之一,他就和周总理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史密斯曾经在酒会上和代表团中的翻译浦寿昌进行过交谈,其间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好感,不久之后又和周总理在咖啡吧台偶遇。
当时周总理主动把手伸向史密斯表示可以握手,但史密斯却因为两只手一只拿雪茄、一只拿酒杯为由,没有和周总理握手。
这并不是史密斯的政治手腕,而是“职场技能”,毕竟他还要服从杜勒斯的“规定”。
不过,史密斯用他的方式表达了对周总理的友好态度:主动用胳膊和周总理的胳膊轻轻撞了一下。这种动作看起来很像西部牛仔之间的“撞肩”,用来表达朋友之间的亲密友情,既表示了对总理的友好,同时也没有违反杜勒斯“不许握手”的命令。
这件事在为期40多年的会议中成为了代表团中的“佳线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给尼克松讲的“笑话”。
当然,当时周总理得知杜勒斯“不许握手”的命令之后,对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也做出了规定:不主动和美国代表握手,但如果美方代表主动握手,我们要出于礼貌予以回应。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位外交“大臣”,周总理身上的压力是很重的,尤其美国刻意给中国制造了许多的麻烦。在日内瓦会议之后的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再一次面对美国制造的压力。
原本周总理准备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应邀参加会议,万万没想到,台湾特务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上安装了炸弹,直接引发飞机上前往万隆参会的代表团被炸死。
好在周总理并没有登上飞机,因为到缅甸会见尼赫鲁周总理临时改变行程,这才阴差阳错地躲过一劫。
这一次大会的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讨论亚洲和非洲国家独立发展的问题,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主要针对的目标就为了美国和苏联等国家发起的新殖民主义,周总理代表中国在大会上表达了我国所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国虽然不是会议发起国家,但却和印度、巴基斯坦、缅甸以及会议所在国印尼都是友好国家,是同样殖民主义国家的伙伴国家。
而美国自从上一次日内瓦会议上与新中国外交团队交锋之后,便一直都在整个世界国家中“造谣”,诽谤说新中国准备“成为亚非各国的新领导”,这也直接引发了许多对新中国并不了解的国家代表团纷纷把矛头对准了周总理。
对于这些并不了解真相的国家,周总理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细心地解答,陈毅、叶季壮、章汉夫等同行人员也纷纷解答与自己工作领域的问题。
在这次大会上,周总理先后进行了三次发言,不仅表明“中国这次来不是和大家吵架的”,还对各国代表讲明了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一起发展”原则,让这些对中国并不了解的国家从疑惑到怀疑,继而变成了若有所思,最终变成了点头认同。
泰国虽然是我国的邻国,但因为轻信了美国的挑唆所以始终没有开启与中国的合作,并且在大会开始之初也夹枪带棒地针对中国。
可这世界,岂有真心融化不了的寒冰,随着会议的进行,泰国代表团开始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而且还接受邀请参加了中国所主办的酒会,并认同了中国的外交理念。
周总理曾经对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外交工作就要像在游泳中学游泳一样,要不停地、主动积极地和国外媒体接触”,这样才可以让那些不知情的国家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新中国。
通过那一次会议,许多国家都对新中国的印象有所改变,同时也对周总理非凡的风度和出色的外交艺术所折服,还有人对周总理作出了“迷人的风度”“合情合理的建议”这样中肯的评价。
然而人们却并不知道,当时周总理刚刚做完切除阑尾的手术不久,他是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参加会议,并且还是保持着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状态,这样的身体状态恐怕连一个年轻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当时周总理已经57岁。
周总理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新中国,同时也赢得了人们对这位新中国出色外交家的尊敬。
在1955年万隆会议结束之后,菲律宾代表曾经称赞周总理“赢得了会议上的每一场战斗”,这种评价的确没有错,因为周总理的确是把每一次外交都当做一场“战斗”来打。
周总理曾经把新中国的外交工作评价为“另起炉灶”,还说新中国的外交团队将会是“文装的”。
从这里就能够准确的看出周总理对外交工作当成“作战”,自然是每一场都要争取胜利,所以周总理给那些外国的外交人员留下的印象才是严谨、谨慎、戒骄戒躁、不卑不亢的。
在周总理的外交生涯中,曾经很多次面对对方的故意刁难,但他总是能用机智、幽默的回答逐一化解,见识过周总理睿智和幽默的人,还有中国的老朋友基辛格。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曾经想用从月球带回来的月壤换马王堆不腐女尸身旁的木炭,没想到周总理哈哈大笑,说月壤是中国老祖宗脚下的东西。当时基辛格满脸疑惑的询问“中国人何时已经登上了月球?”
周总理见基辛格没理解他的意思,就解释说“在我们中国,5000多年之前就有一位叫嫦娥的女飞到了月亮上,还在上面修建了广寒宫住在了里面呢,你这个中国通不知道这件事吗?”
周总理用一个中国的神话故事人物,不仅轻松地保住了马王堆女尸的土壤,而且还用幽默的玩笑调侃了基辛格,缓解了尴尬。
基辛格从1969年到1977年之间多次和周总理见面,他是周总理外交能力最有力的证明者,在他晚年的著书中对周总理是这样评价,“个子虽然不高,但是风度翩翩、目光炯炯,并且极具智慧。他经常能够用他超人的智慧判断对手的想法,最终在谈判中战胜对手。他是我见到过最为典雅、最有魅力的人。”
作为推动中美建交进程的尼克松,曾经先后两次访华,他同样被周总理的博才、魅力和气魄所折服。
尼克松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当初和斯大林的外交部长见面时他就曾经警告过我们,若能够见到周恩来那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难打交道”。
“他总能敏锐地找到对手不经意间露出的破绽,再用他高明的谈判技巧缩短差距,最终达到双方都能够满意的共识。”
在尼克松的评价中,周总理总是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而且也十分大度。当初杜勒斯不肯与中国代表团握手的事也在周总理的一句“我能够理解那时候的你们,也不会怪他的无礼”,还用热情的握手,与尼克松化解了中美之间那一段不和谐的过去。
钱学森曾经说过,“许多外国人是先认识周总理,然后才认识新中国,先熟悉了周总理,才相信。”
这,也许是对周总理外交工作最大的肯定,但这样的评价对于周总理对我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来说,又是那样的纤弱、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