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25 03:34:02 | 作者: 浴室布草
“虽然已经是夏日炎炎的七月,但一早一晚,或者在房间里,都还是很凉,得穿厚一点的外套。”7月6日一大早,“石光烛隐”15号苑——宿树林间小筑的主人廖培焰就忙开了,在电话里接连婉拒多个客人的订房请求后,他忙里偷闲和记者说,从7月4日到8月底,民宿21间客房已经全部预订完了,像这样的订房电线多个。
“石光烛隐”,这个静谧又极富诗意和想象力的名称,是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石烛村化用村名打造的民宿品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自“石光烛隐”推出两年来,1—21号号码牌先后被认领,这些各具特色、独树一帜的民宿承载起了曾家山游客的“诗和远方”,也成了石烛村全民参与共建全域旅游、共享发展红利的重要途径。
作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民宿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样既需要独特的资源禀赋作为“先天”条件,也需要有配套服务、产品业态、宣传营销等作为“后天”支撑。
2007年,朝天区立足曾家山独特的景观和气候资源,开始对“藏在深闺”的曾家山进行旅游开发。而随着开发的深度推进,曾家山从一穷二白、山高路远的边角地带,摇身变成人气兴旺、交通便利的避暑名山,这让许多敏锐的曾家山人看到了隐藏其中的巨大商机。
石烛村在外创业有成的王桂容就是这里面一个。2017年,王桂容经过多番考量、决定返乡:“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开发,曾家山无论是从基础设施完善、游客功能满足,还是产品供给、市场地位奠定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一个成绩,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我们的旅游发展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基础和条件;同时,这也代表着民宿产业的春天到来了。”王桂容笑道。
同年,王桂容投资100余万元,对自家闲置的老屋进行设计改造,并由此诞生了石烛村第一家民宿——“憩心居”(“石光烛隐”20号苑)。“14间客房,每年避暑季,纯收入超过10万元。”王桂容的“试水”成功,也象征着从这间装满花草和梦想、安放治愈身心与灵魂的木质小院开始,石烛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幕正式被拉开。
地处海拔1300米、夏天平均气温23℃、空气负氧离子33000个/立方厘米的曾家山核心区,石烛村最不缺的,就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发展的最好资源。如何深挖绿水青山这座富矿,石烛村副书记孙登国介绍,2022年,结合曾家山康养避暑游火爆到“一房难求”“一床难求”的现状,村集体决定通过鼓励返乡创业和招引业主的方式,利用闲置房舍打造推出“石光烛隐”品牌系列民宿,同时,把前期已建成的民宿纳入品牌进行统一管理。
其中,“石光烛隐”15号苑——宿树林间小筑,是利用石烛村闲置下来的村小学校舍改造而成的。
“2007年,石烛村小学撤并后,300多平方米的校舍一直闲置,村上每年都要投入人力、物力做维修,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孙登国说。但孙登国口中的“负担”,现在已成了村集体的“财富”。2018年,廖培焰和他的合伙人跟石烛村签署协议:承租村小校舍开办民宿,租期30年,每年向村集体经济缴纳租金3万元。2022年8月,廖培焰的民宿建成并试营业,一个月营收近100万元。
闲置资源变成紧俏旅游资源的,还有村民的闲置房屋。前不久,村民陈富荣闲置了10年之久的农家小院,被成都业主以每年2.8万元的租金承租35年,并投入近300万元打造成“石光烛隐”18号苑——熙山和院,还未开业就已经迎来众多游客参观打卡。
“闲房”变“现钱”,沉睡多年的闲置资源逐一被激活,石烛村大步迈上了村集体和村民双赢共富的道路。
2023年4月,朝天区印发《曾家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方案》,明确“加快将曾家山建设成以山地田园康养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同月,朝天区出台《朝天区促进旅游民宿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奖励扶持办法》,为该区旅游民宿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标准,并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5年底,培育国家级旅游民宿1家,省级旅游民宿2家,市级旅游民宿5家,区级旅游民宿50家,民宿村落5个。”……
成功的范例在前,政策的春风又再次吹拂曾家山,让石烛村村民原本跃跃欲试的心更坚定了发展趋势:全民参与共建全域旅游,共享“美丽经济”红利。
一直在外务工的36岁石烛村村民马紫银,今年留在了老家,潜心打造自家和他哥哥家闲置下来的两栋住房,共改造出30间带独立卫生间的客房,总共能容纳60余名客人。值得一提的是,马紫银在其中一栋的每层楼都建设了独立厨房,游客还能够轻松的享受在地里采摘新鲜蔬菜、并亲手烹饪的乐趣。
而为了统一并提升石烛村民宿质感和标准,曾家镇还按照各民宿房间和床位数统一定制了印有“石光烛隐”logo的客房用品,大到布草,小到浴室防滑垫、客房托盘纸巾盒、垃圾桶,以及拖鞋、茶杯、漱口杯、烟灰缸、便签夹等,事无巨细,力求精益求精。
“既有区上大政策护航,又有镇政府贴心指导服务,大家对发展民宿都信心十足。”目前,马紫银家改造结束的“石光烛隐”12号苑和13号苑——仁和缘客栈已经迎来了第一批客人的入住。“客人大多来自成都、重庆方向,带厨房的客房特别受欢迎,已经预订完了。”马紫银笑道。
民宿业的蓬勃发展,让曾经籍籍无名的石烛村在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孙登国介绍,目前,石烛村21家民宿年均纯收入在8万至10万元区间;在民宿业务工的村民有100多人,平均月工资2500至4000元不等;村民全年就地销售蔬菜、腊肉、土鸡等特色农产品达100多万元。(张敏)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